2025年3月10日,深圳举行了“深圳国资国企10万平低成本优质产业空间供给发布仪式”,推出了10万平方米市属国企产业园区资源,提供给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最低可享受2年以内的免租优惠。(备注:签一年合同免一年租金或签三年合同前两年免租金,第三年减半)
2025年3月27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海淀区推出“中关村AI北纬社区”,将在科学城北区构建10万平米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重点承载区,符合条件的AI企业可零租金入驻,最高享3年租金全免。
深圳、北京相继推出“零租金”新政,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关于其本质是“内卷”还是“创新”的争议。
定向扶持科技新产业
深圳聚焦市属国企产业园资源,只提供给小微科创企业,北京则锁定人工智能赛道。两地政策,均指向新兴科技产业,均从培育企业成长的长远考量,政策通过精准筛选机制,将资源向符合战略方向的科技企业倾斜,呼应了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求。这种定向精准扶持,可加速国产AI芯片、大模型等“卡脖子”领域突破,与美欧技术霸权形成对冲。
构建产城融合新模式
北京的中关村AI北纬社区,打造“工作-生活-社交”一体化社区,外部汇聚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商业、娱乐、住宿等高品质生活配套,为支撑人才安居和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城市服务保障。深圳提供的园区,具备高标准厂房和全周期配套,例如,宝龙园区通过共享实验室、设备租赁等配套服务,加速AI+药械领域的技术转化。
探索市场运营新生态
北京的中关村AI北纬社区,将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协同,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并计划引入市场化专业运营机构,建设高标准孵化器,为企业提供涵盖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深圳将发布国资统一产业空间管理平台,实现“一屏管空间、一键配资源”,并通过国企园区运营实现“以空间换股权”,例如对入驻企业保留优先跟投权,未来可从企业上市或并购中获利。
变相补贴,引发“城市照抄”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之后,实现了对于各地利用税返政策进行内卷式招商竞争的有效控制。深圳北京相继推出“零租金”新政,对于招商引资工作来说,是一个变相的内卷。深圳北京在前,可能触发其它城市跟进加码,在园区体量、优惠力度等方面进行内卷。毕竟,“租金减免政策”形式的招商引资,对于国有平台公司来说,是最容易“照抄”的。
政策套利,催生“僵尸企业”
深圳北京两地政策刚刚推出,均存在监管盲区,深圳未明确“免租期满后企业退出机制”,北京对“伪AI企业”还没有明确甄别机制。部分企业可能借政策窗口期套取资源,例如虚构研发项目、转移办公地址重复申领补贴。这种“补贴竞赛”本质是财政资源的内耗,可能会导致企业为短期套利“用脚投票”,而非专注技术深耕。
打破定价,挤压“民营园区”
在零租金政策吸引下,催生一批创新型小微企业,从原有园区“跳槽”到有优惠政策的园区,尤其对不享受优惠政策的民营园区,影响最为直接。深圳10万平零租金产业空间虽仅占全市产业用房总量1.2%,但已引发连锁反应,民营园区被迫降价,南山区部分园区租金下降20%,甚至初步显现“园区不减免租金,招不来企业”的尴尬局面。
笔者认为,对于深圳北京相继推出“零租金”新政,正方反方的辩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零租金”新政的本质是,地方政府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背景下的主动突围,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新兴产业战略投资和生态化资源整合”,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
未来,政策必定会在“企业进驻条件、退出机制”等层面更加明晰,强化公平机制、深化服务赋能,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动态平衡,让零租金政策成为“创新加速器”而非“内卷催化剂”。反之,若仅仅停留于“租金减免”竞赛,则可能加剧国有资源浪费与区域发展失衡。
来 源:商办地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