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在城市集中传播,反映出城市规划方面存在某些亟需改进之处,因此,我们要平战结合、补齐短板,渐进地打造“安全型”城市。那么,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做到从敬畏城市到善待城市呢?
第一,传承安全理念。倡导建造城市抗击灾害灾难的纪念性、标志性建筑物或建筑群,如纪念碑、纪念馆等,通过雕塑、实物、图片、虚拟体验等方式展示;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有关部门权威人士,开展安全知识互动交流,促使人们铭记历史、汲取经验、总结教训、警示未来。此外,在大中小学普遍设立安全课程,解答安全疑惑,树立安全理念,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第二,健全安全机制。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城市安全。健全与城市安全运行相关的制度法规体系,既涵盖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资源安全等宏观领域,又涵盖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医疗安全、居住安全、出行安全等具体领域。此外,还应构建灾难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包括科学高效的领导决策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社会动员机制以及信息数据收集分享机制、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志愿服务机制、社区治理机制等。上述机制,应早建、实建、常建,立足眼前、着眼长远,保持人、财、物充足储备和联络渠道畅通无阻,平时备而不用,“战”时方能做到有备无患。
第三,筑牢安全屏障。大江大河大湖附近的城市,必须建造可防百年不遇的防洪、泄洪设施。在城市周边区域,应布控好信息化、集成化的防空军事设施,确保空域安全。要新建城市综合管廊,疏通好现有下水道,打造“城市良心”。要大力修建城际快轨、城郊铁路和城市地铁,构筑人员快速安全疏散的生命安全通道网络。
第四,建造安全建筑。公用、民用建筑,都要进一步提升安全等级,完善建筑质量安全终身负责制度,对建筑年代久远的建筑做好抗震加固,确保能抵御高烈度地震的破坏。要进一步建造绿色建筑,采用节能环保材料,避免有毒有害建筑材料对于人体的伤害。建筑物之间应保留足够的安全间距和消防通道,遇到破坏性地震时可避免楼宇间相互叠压,发生大火时可避免火情蔓延并迅速施救,遇到病毒侵害时能有效阻断传播源。
第五,预留安全空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要保持安全距离,一旦发生大的地质灾害、战争灾难、病毒传播时,有足够的可供回旋的空间。制定城市规划时,要留白留绿,为长远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注重规划建设利用民防设施,做到平战结合。大力发展公园、绿地、口袋花园,适度发展小尺度的城市广场,规划好紧急避难场所,使其平时作为休闲娱乐场所、社会公共文化空间,“战”时则可用作紧急救灾救治的生命空间。
第六,打造安全社区。建好智能化、信息化且适度超前的安全设施,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渠道,加强对小区,尤其是无围墙小区、通透式小区的防护。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体制机制常态化,重点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居住小区的内部管控,严格执行进出人员登记、验证制度,实现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和共享。
第七,发展安全科技。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痛定思痛,要发展有利于强化城市安全功能的科技及其产品。一类是预防型科技及其产品,未雨绸缪,做到提早防火、防水、防盗、防灾等,力争做到“不出现”,从源头上避免灾害、灾难发生,确保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另一类是减轻型科技及其产品,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可抗力带来的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的灾难不可避免地出现时,亡羊补牢,如研发各类药物或疫苗、各类救生设施设备等,力争做到“少损失”,将灾害、灾难损失降到最低,确保社会快速恢复秩序、保持稳定。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城市文明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我们在建设城市现代化的同时,更应该敬畏和善待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地理学博士后)
来 源: 北京日报
编 辑: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