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天津市2020年重点建设、重点储备项目安排意见的通知》。
《通知》指出,天津2020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46个,总投资10025亿元,年度投资2105亿元。
2020年安排重点储备项目304个,总投资6989亿元。
在基建、生态、产业、民生保障等方面,多维度提升天津城市发展。
同时,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天津与京冀两地不断加紧经济、产业等多方面合作。
而加强合作的首要条件,就是交通先行。
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京津冀核心区就已开启高铁建设。
除现行的京津城际铁路以外,还将有3条高铁线路开建,分别为:京沪高铁、京滨高铁、津兴高铁,将进一步缩短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
根据《天津市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清单》显示,天津今年将重点建设京滨铁路、京唐铁路、津兴铁路等3条高铁。
这其中,京滨铁路将会通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一下子使得空港的城市能级再度提升。
01.空港战略性升级
2019年初,天津滨海机场对外宣称:将规划建设T3航站楼,同时将京滨铁路和京津城际引入线并线进入天津机场,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已经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滨海国际机场东站在《京津冀核心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中首次出现。未来空港板块将会形成机场+地铁+高铁的“空铁联运”新格局。
“空铁联运”所带来的便捷性,我们可以参考上海虹桥交通枢纽中心。
虹桥交通枢纽中心由虹桥机场和虹桥高铁站构成,机场和高铁站可以实现无缝接驳,十多分钟就可以完成中转,是中国高铁和飞机互转最方便的交通枢纽中心。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交通枢纽的形成所带来的城市能级的变化;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人口的“虹吸效应”。
一旦滨海国际机场的规划落地,不仅将会成为天津乃至京津冀重要的交通枢纽,还能促进周边城市界面和公建配套加速兑现。
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周边其他板块带来巨大的人口导入,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02.连接津滨双城第二条轨交已确定
对外,空港正在“拼搏奋进”;对内,空港也在“加紧修炼”。
轨道交通方面,从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了解到,天津地铁Z2线将途径天津空港经济区并在区域内设立3个站点。
据了解,天津地铁Z2线规划全长为115公里,沿线经过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天津航空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西站、海洋高新区、北塘、中新生态城、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汉沽等区域。
根据滨海国际机场总体规划(2019版),将M2线东延至T3航站楼,引入城市轨道Z2线至机场交通中心。
也就是说,从机场出发乘坐Z2线可以自如往返天津城区和滨海新区,拓宽居民城市生活半径,同时进一步提升空港的人口带动能力。
03.“大机场大会展”时机已到
从区位图上我们不难发现,空港的南侧方向就是正在建设的国家会展中心。
在任何城市,国家级会展中心的启动一定要与航空或者高铁紧密结合。比如,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与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紧密相连。因为,会展中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外来资源进行扶持,交通建设就是在打通发展的通路。
可以预测的是,未来天津的空港板块将会与国家会展中心形成一定的联动。
两片区域的联动,似乎可以将利好进行“置换”,空港的区域发展也有机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04.未来科技城成为最大受益者
空港红利“肉眼可见”,能够辐射到哪里?
就目前看来,华明镇、东丽湖、渤龙湖、未来科技城,这四个板块的机会比较多。
其中,近两年看点较多的还数未来科技城。城市人口的吸附能力一来靠交通建设,二来靠产业导入。
这样看来,未来科技城两方面都能够具备。
交通上,一方面依托于空港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极大增加了人口导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轨道交通将会“开进”未来科技城。
近期,Z8线推动李明庄至未来科技城之间的线路,长度23公里,设站12座。工期定位2020-2025年。
目前规划Z8线位置已经基本稳定,由河东泰昌路站,途径华明地区、空港、东丽湖至未来科技城站。
此外,京津新城站与滨海西站之间还规划了一条“宝坻周良至滨海联络线”,途径宁河,并设有未来科技城站。
未来科技城将会成为一个新的高铁板块,能够联通北京副中心、滨海西站等,这就为板块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域提供了先决条件。
不仅如此,在城市规划上进一步确立了板块的核心地位。
天津未来科技城是中组部、国资委确定的全国四个未来科技城之一,其国家级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所以从政策红利和资源导入方面,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央对未来科技城的总体定位是“智慧经济城、创新先导城”,于是它给自己规划了“三基地、三新城”。
首都功能疏解的承接基地、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创新创业基地、产业链完整的高端制造业的研发转化基地;
链接全球创新要素资源的高端产业新城、彰显智慧活力的宜居乐业新城、凸显生态特色的文化旅游新城。
至203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规划常驻人口70万人,提供就业岗位50万个。
这样看来,天津未来科技城将会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一个新的发展引擎,一个新的“红利圈”正在形成。,街道太宽,人行便道和小道太长、太直,巴西利亚看似理性的规划建设,通过修建大量的高速公路让汽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造成75% 的人只能住在郊区里,无法在城市中享受生活。
缺少人性化尺度的城市挤压着生活空间,无论是驱车前行,还是通过便捷铁路交通,人们始终无法摆脱两点一线的循环模式,无法与城市产生更多互动与关联,让生活在城市的人日益独立成一座座孤岛,只有生存没有生活。
决定一座城市人性化尺度高低的标准,并非楼宇的高度与密度,而是需要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仰视芸芸众生,不再用上帝视角来思考和设计,真正回归人本让城市建设融了日常生活的点滴,达到人与城市和谐相处的境界。
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的威尼斯便是这样一个存在。
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拥有118个岛 、 401座桥 、 177条水道,有些水道比北京的小胡同还要狭窄,两条船不能并开,只能单行。整座城市以水上交通系统为主,基本没有汽车用道,大都是为居民提供的步行街道。
因狭窄的街道和许多运河小桥阻止了汽车的进入,所以时至今日,威尼斯仍然是一座步行城,是世界上少有的几座这类城市之一,恰恰是这种表象上的“落伍”为人与城市留下更多相处时间。
如人们可以在公共广场上聚会参加活动,在露天咖啡馆度过一下午,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任人穿梭。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在小道上行走时,不一会儿就能看到熟人,随之展开的社交活动或者停下来看看什么,让整个城市热情洋溢。
通过人性化尺度的设计,表达城市对人的关怀,对人诉求的尊重,还能为城市带来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例如幸福指数最高的哥本哈根。
在这座童话王国里,公共空间提供充足的自由活动空间,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均在此展开,为政府节省了巨大的医疗费用;街道给予自行车和行人优先权,让慢行者成为了街道的活力源,让沿街店铺生意更好;多样的公共空间激发出多样的公共生活,提供了人们相遇的可能性,促进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人群的融合……
人性化尺度的城市设计,相当于重新邀请了这个城市中的人,从孤立、封闭、仓促中走出,重新回到富有魅力的公共空间中,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与城市产生更多亲密的关联,使城市再次成为好的聚会场所和享受生活的领域。
在当今的城市设计过程中,人性化维度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我们思考如何进行城市设计必不可少的思想准则。当城市拥有人性化尺度,它会显得亲切、友好和舒适宜人。
在中国,大多数现代化都市已然成形,高密度的开发难以兼顾人性化尺度思维的落地。假如没有穿梭回过去的时光机器,是否意味着我们将永远告别人性化尺度都市?位于京津之间的中国·光年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给出了全新的选择。
在解决生活空间不断被城市效率化侵蚀的问题上,中国·光年城试图唤醒人与城市越来越缺乏的面对面交流机会。
规划图
如通过商业用地集中区域布置,社区公园和开放空间可提供集会社交场所的布局模式,为居民提供一个紧凑、全季节活力热闹的核心区,让步行和骑车成为城市通行的主流,给与人们停下来聊聊天,时间多的话坐在一块,一边享受着阳光的温暖,一边看身旁玩耍的小孩、不远处街演的艺术家的轻松休闲生活场景。
规划图
为了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奔波,中国·光年城致力于打造一个社区公共中心服务半径合理、设施齐全的新城。这就意味着每个生活圈都能自成中心,充分享受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开发、旅游度假、高端商务及市政配套等服务,将减少出行的时间成本全部腾给人与城市、人与生活的关系构建。
考虑到为地区内工作和居住的居民提供各式生活、鼓励步行和促进健康的生活,中国·光年城在核心区内为居民提供开敞的公共空间和视觉通廊,让人们钟爱的自然元素也会在街道上丰富起来,打破街道灰色调的严肃和冰冷,从而有效激活人们的自发性外出和交流活动行为。
有人认为城市的环境几乎决定了生活在其中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性格,事实上却是“我们首先塑造城市——而后城市塑造我们”。
中国·光年城以人性化的尺度重塑城市,也就是在这些微小的改变中,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重新被一点点唤醒。
来 源:中国网
编 辑: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