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将目光稍往回看便会发现:北上海的逐步崛起有迹可循。
2012年,有市人大代表呼吁:打破上海南北“二元结构”,聚焦“北四区”。当时,苏州河南部的黄浦、静安、长宁、徐汇历史基础和区级财政状况良好。相较之下,北部的杨浦、虹口、闸北、普陀四区(简称“北四区”)一直被上海人称作“下只角”。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总体水平落后于南部四区。
当年规划研究的北横通道,作为上海第二条东西向交通大动脉,今年西段已建成通车,东段计划2023年12月建成通车,将有效完善北部地区的快速路网格局。届时,从杨浦开车到虹桥机场,如果不堵车只要30分钟。
计划重点服务北四区的轨道交通12、13号线已投入运行;15号线连通宝山、普陀和上海南部区域;18号线一期即将贯通杨浦、宝山、浦东,二期全程在宝山境内,与1、3、19号线换乘;今年年底将要建成的14号线,也将贯通嘉定、普陀、静安、黄浦、浦东5个区。
与北上海的路网与轨交建设齐头并进的,是多方支持北上海的旧区改造。2011年,上海颁布实施《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实行“阳光动迁”以后,上海旧改真正步入“快车道”。2019年,上海城市更新中心成立,统筹盘活资金等关键资源。“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成片、零星旧改。
这些旧改腾出来的土地,成为北上海发展不可多得的“大衣料子”。比如,虹口旧改提速后,北外滩成为市中心成片规划、深度开发的黄金地段,将按照“世界会客厅”要求,打造上海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
除了发展空间,对于一个区域来说,还需要想明白发展动能的问题。
依托航运、金融的积淀,北外滩将打造财富管理高地、超级总部基地。北上海一些老工业基地,则抓住大学集聚的优势,不约而同地打出科创牌。
杨浦区率先提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的发展理念,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四年被国务院表彰的双创示范基地。“十四五”期间,杨浦“世界级创谷”品牌要进一步打响,加速发展“在线新经济”“现代设计”“智能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群。
作为上海“南北转型”的重要一极,宝山正全力以赴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通过依托上大、复旦等高校,携手宝武等国企资源,将科创与产业紧紧相连。这将对宝山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乃至整个城市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原闸北的彭浦工业区,曾经创造中国工业诸多第一。2015年,原闸北与原静安“撤二建一”成立新静安之后,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配置,北部以市北高新、大宁地区为重点,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与南部的企业总部和商贸流通高地强强联动。
当然,对北上海来说,抓住后发优势提升经济总量固然关键,但软实力的提升更无法忽视:能否提升更精细化的管理水平,能否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能否让文化和创新更有效地结合……这些都是未来亟须解决的问题。
同样走过工业时代的伦敦金丝雀码头区域,或许能有所启发:昔日废弃的货运码头,经过20余年改造,成为全球金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驱,它的成功足以说明,城市更新产业的模式,不仅是老旧楼宇的改造,更多的是在创造生活、培育生活,不仅孵化产业,还要孵化灵魂。
来 源:解放日报
编 辑: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