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五问“创富港+”模式,共享办公服务路在何方? 产办资管
http://www.funxun.com房讯网2021/12/24 8:51:35
分享到:
[提要]在经历了2019年资本寒冬、2020年疫情冲击后,2021年全球共享办公行业正在加速泡沫破裂,这点在WeWork身上可见一斑。

  在经历了2019年资本寒冬、2020年疫情冲击后,2021年全球共享办公行业正在加速泡沫破裂,这点在WeWork身上可见一斑。

  10月21日,共享办公服务商WeWork通过SPAC成功在纽交所实现上市,截至12月13日,WeWork市值约5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60亿元,与2019年首次冲刺IPO估值的470亿美元相比,如今的市值仅为当初的12%。

  但另一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共享办公服务商IWG(雷格斯),2019年初市值约为23亿英镑,截至12月13日,IWG市值约26亿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20亿元,公司虽受到疫情冲击,但估值却并没有下降,反而略有提升。

  对于WeWork的估值快速下滑,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市场对WeWork科技属性部分的估值从泡沫回归合理。资本市场对共享办公的投资氛围确实没有之前浓厚,但显然市场也并没有对共享办公服务模式完全产生怀疑。

  事实上,共享办公的市场渗透率一直在不断提升。据iiMedia Research2021年的调查显示,使用过共享办公的受访群体占比达27.7%,较2019年上升13.1%。

  在国内,创富港一直以稳健经营著称,2020年公司完成营业收入5.88亿元,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21亿元。依托于企业持续多年的净经营性现金流入,在行业备受冲击的2020年,逆势增开29家新店(含扩建门店5家)。截至2021年12月,创富港持有共享办公空间超230家,运营空间面积超30万平方米,员工规模1000人以上,累计服务企业数超25万家。

  创富港表现出了强劲的市场上升力。2021年下半年,创富港正式对外推出“创富港+”模式,成为国内技术输出的代表。

  

创富港空间实拍

  但行业整体趋势依然喜忧参半。一面是随着行业泡沫破裂,市场对新兴共享办公服务商的科技属性产生怀疑;另一面在稳健经营、持续盈利的基础上,传统共享办公服务商在科技上的投入反而不断增加,并开始对外输出。

  那么,共享办公服务的下一步会走向何方,我们希望通过关于“创富港+”模式的五个问题得到启发。

  “创富港+”是个怎样的模式,为什么会在此时推出?

  在传统模式(1.0模式和2.0模式)下,仅基于自有现金流,创富港可以实现每年30%~40%的速度扩张,但在实践中发现,制约扩张速度的不是资金而是管理团队,当新项目过多过快时,很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短板,可能是装修方面,也可能是招商方面,人员扩张过程中,新员工也需要培养期。所以在创富港此前的1.0模式和2.0模式中,业务规模的增长速度会控制在20%左右。但在20%的限制性扩张速度下,此前积累下来的客户资源和老员工的潜能并不能彻底释放。同时,市场上很多办公空间,特别是产业园的出租率并不理想。

  对于创富港来说,设计“创富港+”模式,主要在于将创富港团队的营销能力、管理能力进行对外输出,提升这类办公空间的出租率,带来更高的价值和利润,促进行业的发展,也为创富港带来一些佣金和收益。

  “创富港+”模式在公司是怎样的定位,是否意味着创富港将转向“轻资产”模式?

  创富港此前已经历1.0模式、2.0模式,目前开始构思3.0的生态圈模式。在3.0模式中,一是标准店面积扩大,覆盖数万至数十万平方米的空间规模;二是立体化的解决基本办公、生活、社交的需求;三是深入探索“科技赋能创业”,构建全方位科技体系。

  在这一点上,目前的“创富港+”模式主要服务于产业园方向,与创富港的3.0模式比较契合,是3.0模式的前期探索。未来,创富港1.0模式和2.0模式业务还会维持20%~30%的增长速度扩张。而“创富港+”作为一个新的业务,将形成新的增长点,而不是替代此前的模式。

  对于产业园来说,为什么会选择“创富港+”,其优势在哪?

  从市场来看,产业园市场足够大。数据显示,仅广州、深圳的产业园就有7000多家,全国有几十万家,其中,很多园区在经营上存在一系列困难。

  同时,在空间服务不断进化的趋势下,产业园空间也在变化。比如,当前不少产业园区进行自我“碎片化”,进行空间切割,提升小面积比例,以提升盈利水平。而这一点正是创富港的优势所在。创富港2.0模式便是针对中小型企业,与产业园“碎片化”后的客户群体类似。

  “创富港+”主要是输出创富港的核心能力——招商能力。

  现阶段,创富港已形成一个八百多人的一线员工团队,以及一套完整的营销体系,这是单个产业园,或者说一般体量的产业园所不具备的,创富港的优秀团队能力可以帮助产业园创造更高的价值。而对于产业园来说,创富港+只是一个增量,可以理解为一个合作的营销团队。

  

创富港空间实拍

  目前“创富港+”业务围绕已有的网点,主要布局在一线城市。从市场反馈来看,很多一二线城市的产业园运营不错,但是还有提升空间。目前在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创富港+”已经有落地项目。

  招商服务之外,“创富港+”还有哪些内容输出?

  在招商的基础上,“创富港+”还有一些软件输出,以提升产业园的管理效率和减低成本,进行更深度的服务。比如:

  1、利用物联网构建实体智慧空间,自助研发设备管理平台,实现AI人脸识别设备、智能门锁、控电开关、费控电表、文印设备、快递柜、储物柜、雾化玻璃、会议平板等设备的智能管理,并与业务数据、业务逻辑紧密对接实现多种智慧应用场景;

  2、BCMS(Business Center Management Sytem)系统,作为创富港集团内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集ERP、OA、CRM于一体,已覆盖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选址开店及资源管理子系统、营销及内控管理子系统、日常运营支付管理子系统、BITS商务智能电话子系统;

  3、方圆间企业服务平台,实现了更适合商务应用场景的即时沟通功能(包括组织架构管理、组织架构建群,群内多主题、签收、直接启动外呼等功能)、办公自动化(包括审批模板、审批流配置、文件中心、APP在线编辑、考勤打卡、备忘、通知公告、工资管理、工作汇报、任务管理、报销管理等功能)、第三方服务平台、社群功能等,以及资金结算平台;

  4、小碟云软件,实现了输出给财税公司使用的版本(已开通2万家企业账套)和个人使用的版本(已开通1万家企业账套);

  5、创享邦,通过小程序和各类线下活动,帮助会员解决产品销售和客户对接问题。

  从办公空间服务到软件输出,是怎样的逻辑,未来能否有竞争力?

  事实上,如果仅是空间服务,它还属于传统模式,未来信息化、数字化才是创富港定义的非传统模式。因为现阶段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数字化的临界点,未来无论入驻空间的企业,还是管理空间的服务商,没有实现数字化很难生存。数字化服务会成为企业的必需品,所以创富港的软件产品是未来的主要方向。

  

创富港空间实拍

  创富港未来数字化产品的方向,一是空间平台的管理,如物联网构建实体智慧空间、BCMS,以提升空间管理的效率;二是为入驻的企业服务,如方圆间企业服务平台、小碟云软件、创享邦,未来可以实现从小微型企业到大中型企业、从园内企业到园外企业。

  而在企业设立之初,创富港就设想建设“创富港”、“创富网”、“创富卡”三位一体的创业服务平台,为中小微型企业实现全方位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而努力。

  在信息化产品的投入上,创富港的此前规则是每年用1%的销售收入来开发信息化平台,现今提升至2%的水平,每年投入金额在1200万元,在这个水平上具有可持续性,不需要担心对现金流及利润产生影响。

  开发企业数字化系统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深度了解企业,特别是有些企业运营和核心信息难以理解。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会丢失很多信息,而对于创富港来说,在行业沉淀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经验,在空间管理和企业需求上是同步更新的,比如在创富港的核心管理平台上,每个月甚至每周都会有几十项需求的更新,如此高频的修订,不与用户企业绑在一起是没法完成的。所以,尽管市场上的IT类公司可以独立的提供部分解决方案,但难以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适用于小微型企业的解决方案。而创富港自己作为从小微型企业成长起来的公司,也是空间服务商,与众多小微型企业紧密绑定在一起,可以准确理解企业核心信息及实现高频修订更新,可以提供最具性价比的数字化产品。

  办公空间的科技化是趋势,包括空间的管理、空间的运营,以及空间里的服务内容,都需要进行信息化、数字化,而对于空间运营商来说,几个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一是科技产品长周期的高投入属性,需要盈利支撑,而不是资本支撑,至少从WeWork的案例来看,依赖资本不可持续,所以有持续性的盈利基础是保障;二是这些数字化产品并不成熟,尚处于迭代更新中,需要与用户长期绑定,边用边升级,而不是闭门造车,一蹴而就。这样来看,“创富港+”不仅仅是创富港为3.0模式做的前期探索,同时也为行业指出了新方向。

分享到:
广告
推荐阅读
推荐楼盘

· 金第梦想山 [怀柔区]

· 天通科技园 [昌平区]

· 华樾中心 [朝阳区]

· 六工汇 [石景山区]

· 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 [西城区]

· 中海空港中心 [顺义区]

· 中海瀛海大都会 [大兴区]

· 珠江·峯汇国际 [昌平区]

· 金融街国际 [西城区]

· 京投万科西华府 [丰台区]

房讯推荐
热点资讯
房讯网关于版权事宜声明:


关于房讯-媒体报道-加盟房讯-广告服务-友情链接-联系方式
房讯网 版权所有 2001-2021
京ICP证100716号
广告服务:010-87768550 采编中心:010-87768660 技术支持:010-87769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