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立法经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明确指出,碳排放强度超标的建设项目将被纳入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并对社会较为关注的碳排放权交易等进行了规定。虽然原定于6月底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迟开市,但随着相关配套的不断完善,碳交易必将成为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为重要的市场化制度之一,也意味着节能减排将成为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绿色低碳企业将开启新一轮快速成长期。
碳交易下的巨量市场机遇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规则,政府首先确定碳排放总量,再将碳排放权以配额的方式发放给企业。如果企业的实际碳排放量超过发放配额,则需要以市场价格购买,否则将收到高额罚款单。对于钢铁、火电等传统高碳企业来说,购买碳排放配额无疑会增加成本,而绿色低碳企业出售碳排放配额将直接获得经济收益,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美国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2020年,特斯拉仅向其他汽车制造商出售ZEV积分(零排放车辆积分)就获得了16亿美元的收入,远超过其7.21亿美元的净利润。
我国的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自去年确定了“3060双碳目标”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也随之加速。目前,仅发电行业覆盖的碳排放量就超过40亿吨,将超过欧盟和美国成为全球覆盖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已明确将逐步纳入另7个高耗能行业,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民航。
多家券商预计,中国碳交易市场将达到万亿规模。在碳市场的引导下,最终将撬动至少百万亿级的碳中和投资机遇。
房地产和建筑业“入市”难
当外界普遍把减碳目光放在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时,朗诗控股集团董事长田明日前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超过一半的钢铁、水泥、玻璃、铜等产量在供给房地产和建筑领域,从需求端和使用端来看,房地产和建筑业才是碳排放重兵战场,也是减碳最难的战场。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1.3%,其中,建材生产的碳排放比重为28.3%,建筑运行的碳排放比重为21.9%。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不少存量建筑高耗能、高排放而且分布广,减碳难度非常大。
由于建筑领域的碳计算比较复杂,建筑种类多,建筑性能差异特别大,因此,目前建筑领域的碳排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法学。而只有统一碳计算方法论后,才能有后续的碳交易和碳资产。
在今年的绿建大会期间,绿色建筑与绿色金融专业学组正式成立,田明担任首任主任委员。田明表示,房地产和建筑领域的碳减排排放量核算方法论、建筑领域碳交易、建筑能效标识研究与落地等将成为重点需要攻克的课题。
朗诗独特的先发优势
目前,朗诗正与专业机构共同核算朗诗近二十年来的节能减碳量。朗诗控股集团旗下朗绿科技副总裁谢远建在2021绿建大会上公布,朗诗已交付运行的绿色项目面积超800万方,相比常规建筑减碳超10万吨,相当于北京到上海的航班往返飞行28万次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朗诗的绿色建筑项目综合节能率可达到80%以上,远超过国家标准。
朗诗产品拥有不俗的碳减排能力,得益于朗诗独有的节能减碳技术及低碳产品。
据了解,朗诗自2004确立“聚焦绿色科技地产”的绿色差异化战略,率先引入欧洲先进绿建科技,并坚持本土化创新和产品迭代。从集中式科技住宅1.0到3.0产品,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户式住宅产品,再到自主研发的复合型健康住宅产品自由方舟,朗诗持续打造健康、舒适、节能、环保、智慧、人文的差异化产品价值,全面提升客户价值,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截至目前,朗诗拥有60多项发明专利,300余项相关专利,绿建三星项目占朗诗地产总开发项目的70%以上,很多城市的第一个绿建三星项目就是由朗诗打造的。
为了切实保障其健康舒适、绿色环保的产品特质,朗诗地产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地产开发流程的“绿色开发流程线”,真正从规划、设及、采购、施工、营销和运营全流程贯穿绿色理念,并且将环境合规要求纳入招标文件,持续对205家供应链企业进行环境状况跟踪,促动所有供应商关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推动房地产行业绿色转型。
除此之外,朗诗地产还将绿建减碳技术积极应用于更多领域。首个住宅类城市更新项目“朗诗新西郊”、办公改造项目“上海朗诗绿色中心”均斩获多项国内外权威认证及大奖,为我国存量建筑减碳提供了有益借鉴。
朗诗正是充分利用其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先发优势,以创新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碳减排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低碳先锋,在业务领域建立起个性鲜明的“护城河”,也将在碳交易市场开启的行业窗口期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