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土地市场“熄火”。主要城市自2015年以来持续上升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出现首次下滑。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政策“纠偏”的落地和市场信心的逐渐恢复,2022年,土地市场仍将以稳为主,市场热度延续低位,不同区域间分化加大,其中,长三角或仍为房企投资的聚焦地。
“卖地”收入六年来首降
中指研究院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300城市成交各类用地20.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7.1%;出让金总额为5.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滑9%。
这是自2015年以来300城土地出让收入首次同比下降。该机构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300城市土地出让收入从2.18万亿元逐年上升至2020年的5.98万亿元。
克而瑞研究中心也指出,和2020年相比,2021年土地成交热度明显走低,不仅成交建筑面积低于前一年,成交金额也出现了近六年来的首次下滑,溢价率、流拍率等热度指标表现也差于2020年同期。
对于土地市场降温的原因,中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分析称,下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压力明显加大,叠加土拍规则调整、购房者置业情绪回落等,土地市场迅速降温,土地流拍撤牌情况频现。
其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去年8月中旬各地出台土拍新政。2021年的第二批次集中供地在规则上明显升级,例如:许多城市设定单宗地溢价率上限为15%;严审企业资格与资金来源;报价触顶则进入摇号环节;一些地方还出台竞品质方案等。
集中供地城市土拍规则或因城调整
在第二批次集中供地遇冷后,部分城市就已迅速调整第三批次供地规则,适当减轻房企资金压力。例如:南京第三批集中供地降低企业资质门槛以及放宽联合拿地的限制;苏州将土拍保证金比例从第二批部分宗地50%下调至第三批全部宗地30%,一定程度上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
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有21个城市完成了全部三批集中供地,其中,仅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合肥、厦门、济南7个城市住宅用地成交面积同比增长,其他多数城市土地成交面积均下降。
黄瑜预计,2022年各地将结合当地土地市场的变化继续优化调整土拍规则,放宽参拍门槛、提升地块利润空间等,提高企业拿地积极性。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也指出,未来几个月房地产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温和转松、执行上更为灵活,来缓解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其中,包括土地出让规则的调整。
长三角仍为投资热土
多家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1年,长三角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居前。例如: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土地出让收入排前十位城市中,长三角占据6席。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百城土地出让收入排名前两位是上海和杭州,均为长三角城市。
黄瑜认为,2021年,长三角地区凭借较强的区域经济基本面、人口的大规模流入、强劲的居民购买力、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利好因素等,仍是房企投资的重点区域之一。核心一二线城市中,上海、杭州、南京土地出让收入均超2000亿元。
当前楼市处于调整阶段,长三角地区市场亦处调整周期。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全国市场情绪逐渐企稳,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市场恢复节奏或好于其他城市。如:去年年底,上海、杭州等城市第三轮集中供地均有多宗地块触及封顶价格。另外,长三角地区房地产市场规模大,近几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占全国比重超20%。未来,长三角地区或仍将是房企投资聚焦的重点区域。
来 源: 中国新闻网
编 辑: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