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经济危机和中美贸易摩擦,引发了宏观经济思想与政策的大论战、大变革。我们应该如何战胜危机,走出衰退?
在此背景之下,新基建经济学应时代而生,成为危机应对和大国竞争的关键胜负手。任泽平先生作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研究学者,长期旗帜鲜明地倡导新基建,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业界讨论。
任泽平在《新基建》一书中指出:未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充电桩、城市群等领域的新基建大规模展开,将给各行各业带来深刻变革和重大机遇,为吸引全球产业链、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破局美国战略遏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疫情大流行、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2020年春节期间,疫情在国内蔓延,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使疫情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但海外疫情从2月下旬开始大面积暴发,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成为重灾区。全球经济深度衰退难以避免,当前我们面临的情况类似于2003年“非典”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叠加。
疫情打断了中国经济2019年底的弱企稳,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全面冲击中国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和微观个体。疫情大流行一度引发全球流动性危机,2020年2月19日—3月20日,美、英、法、德的股市累计下跌均超过30%,美股10天内四次熔断,债券也遭到抛售,全球一度陷入流动性恐慌。流动性危机通常是金融危机的前兆,美、欧被迫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力度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诸多国家采取了“封国”、“封城”、停工停学等措施。美、欧经济衰退将从贸易、外需、产业链、金融市场等渠道对中国进行传导。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和应对。
启动新基建:补短板、稳增长与五大新理念
“新基建”是应对疫情、对冲经济下行和推动改革创新的有效办法。需求侧有助于稳增长和稳就业,服务于消费升级,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供给侧为中国创新发展,尤其是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创造了基础条件。
中国基建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中国可以在哪些领域发力?“新基建”的发展空间有多大?本章旨在客观、专业、系统、深入地对比中国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探究“新基建”各领域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基建”的五大新理念。
要真正起到惠民生、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的重大作用,必须改革创新,防止“新瓶装旧酒”“重走老路”“四万亿重来”,避免沦为又一次纯粹货币超发的饮鸩止渴。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5G: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大国竞争
通信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提供底层支撑,是各国发展高科技和保障战略安全的必争之地。欧、美主导了1G到4G的发展,美国在4G的领先地位累计带动了1万亿美元的产出及年均4 750亿美元的GDP增长,巩固了其科技霸主地位。未来5G将以万亿美元级的投资拉动十万亿美元级的下游经济价值,是中美博弈的关键领域。
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经历了1G空白、2G落后、3G追随、4G同步的发展历程,终于在5G时代走在了前沿。历史经验表明,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转化为产业生态优势,从而占领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我们建议应推动以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学研融合,并促进5G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等垂直行业应用融合发展,加速形成5G创新生态。
数据中心:抓住数字经济新机遇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数字经济重要性日益突出。按照中国信通院对数字经济的定义,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 数字化两部分。数字产业化指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产品生产,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互联网行业和软件服务业等行业增加值。产业数字化指国民经济其他非数字产业部门使用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增加值)。
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34.8%,就业人数占比达24.6%,成为经济和就业的重要支柱。2020年,数字经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海量的数据需求,数据中心应运而生,成为数据集中计算、传输、存储的“图书馆”。数据中心建设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成为新基建的核心领域之一。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基建意味着新机遇。
人工智能:迎接智能新时代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将推动数万亿元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表明,不论是机械技术、电力技术,还是信息技术,都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标准化、自动化、模块化,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人工智能技术同样具有类似的特征,应用潜力巨大。
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 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竞赛的制高点,对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在这场全球竞争中,中国的优势在于百度、华为、阿里巴巴等平台型公司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数据,在新基建大战略下,这将为国家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注入增长新动能,有望成为人工智能新基建的领军力量。
当然,在基础科研、基础算法、核心芯片、高端人才等方面,我国仍存在短板。大国科技实力是国家实力的核心,能否抓住智能时代的变革机遇,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城市群:人口大流动带来的投资机遇
人口流动的基本逻辑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从全球来看,随着全球城市化整体进入中后期,人口将越发向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
从中国来看,尽管当前人口流动整体放缓,但向大城市、大都市圈集聚更为明显。随着自然增长率走低、人口峰值见顶,未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将陷入人口减少的收缩局面。
据估计到2042年,1.9亿新增城镇人口中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七大城市群。
基础设施是为人口和产业服务的,需在人口持续流入的城市群和都市圈适当超前建设。当前中国大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交通建设明显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不足,未来伴随着人口持续流入,上述矛盾将日益突出,并将带来潜力巨大的投资机遇,这属于新基建的新地区。
全球六次金融大危机的启示
纵观全球历次金融危机,内在逻辑都在于债务和杠杆的快速积累和不可持续,高杠杆是风险之源。
从根源来看,货币超发、金融自由化、监管缺位、银行放贷失控、过度投机是危机的土壤。
从导火索来看,政策收紧、监管趋严、流动性退潮等外部冲击引爆了危机。
从传导机制来看,金融危机通过资产负债表衰退向银行危机、经济危机传导,国内危机通过贸易、外需、金融市场等链条向全球传导。
从影响来看,金融危机对经济、金融、社会稳定造成全面冲击。
从应对来看,缓解流动性危机,修复偿债能力,及时阻断风险蔓延,政策应对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将影响危机的破坏程度。
历次危机的实践证明,正确的危机应对措施是先通过货币政策缓解流动性危机,再通过财政政策扩大需求走出衰退。
来 源:中信出版集团
编 辑: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