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口、商业、建筑各要素的高度聚集区域,人口规模的增加在提升城市活力的同时,也对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构成了挑战。“今天,我想说一个词,Adapting。”昨天上午,在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专题论坛——国际城市与建设产业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解析了它的三层含义,“适应、应对、主动。在冲击到来之前,必须要积极作为,提高城市的韧性。”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截至2020年11月,我国拥有超大城市7座、特大城市14座。二十年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保持高速增长,从2000年的36.09%发展至2020年的63.89%。“从全球范围来看,城市仅占陆地面积的3%,创造出70%的GDP。同时,也制造了70%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垃圾。”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主任张振山指出。
可持续发展成功与否在乎城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则是当今公认的产业变革与城市未来方向。“对中国长期低碳发展路径的研究表明,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和途径主要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能源结构低碳化、终端用能方式全面改革、革命性先进技术突破等。”英国奥维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总工程师黄维杰表示。
首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新型智库首席专家王铁宏认为,装配式建筑将是未来建筑行业要把握的重点。“今后十年,装配式建筑在所有新建建筑中所占比重要达到30%。”
这是多重因素倒逼出来的必然方向。当前,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不愿从事传统建筑行业,出现了用工紧张。传统的施工工艺采取作坊式生产,不仅浪费材料,生产消耗大,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目前,上海引领了全国城市装配化发展方向,通过倒逼机制、奖励机制、推广机制来推进落实。用九个字形容就是‘真明白、真想干、真会干’。”
“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有很大的文章可做。”与会专家认为,产业数字化已经是当前的必答题,在建筑行业,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是关键。由于图形引擎等核心技术几乎被外国公司垄断,这一“卡脖子”难题亟须破解。平台数据的安全问题,以及建筑各个环节的贯通也值得关注。“在此基础上,看谁能做好抢答题,也就是数字产业化,适时解决BIM+问题,包括+CIM、+供应链、+数字孪生、+AI智慧建造、+区块链的未来应用问题。”
“碳达峰不是一条两点之间的简单直线,而是精准的曲线选择,这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选择一条绿色的、智慧的、创新的发展路径,是交给各个城市、考验城市文明高度的考题。”吴志强说。
来 源: 解放日报
编 辑: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