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冬日暖阳。成都市民田女士带着家人,来到位于成都市武侯区太平寺西路3号的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我是在朋友圈里看到的这个地方,今天天气好,特地来打卡。”转完一圈她评价:挺不错的,感觉和东郊记忆的风格有点像。
这两处地方,确有相似之处,都是工业遗存与现代文化交融的产物。在成都,不断推进的城市更新行动,让原本落寞的工业遗存,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曾经以生产滑翔机闻名的它,得到了再一次“翱翔”的机会:在文创天空中“闯”出新天地。
“中优”战略让废旧厂房新生
入园大门左右两侧的外墙上,用图文的方式讲述着园区的前身——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体产业成都滑翔机制造厂。这里,曾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架全玻璃钢滑翔机。
武侯区华兴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981年成都滑翔机制造厂停产滑翔机,转为生产皮划艇、帆板等体育器材。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企业效益逐年下滑,转型失败后停产。
沉寂时期,成都滑翔机制造厂也曾尝试过自救方式,将厂房转租出去,最低时仅租为8元/月/平方米,基本只能作库房使用,企业运营艰难。
转机出现在几年前。成都市武侯区立足成都市委、市政府“中优”战略,大力发展文创产业。
成都滑翔机制造厂依托企业传统工业建筑风格及深厚历史沉淀,引入四川正火文化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的运营机构“成都华博正火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
“我们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在三环路开辟出入路口,大大改善了园区周边环境和交通环境。”华兴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植入现代元素同时保留工业记忆
接手前,四川正火文化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在废旧厂房改造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前期道路设施的改造、绿化的植入、网络的铺设投入并不小。“我们在保留园区现有风貌基础上,进行园区功能完善、环境优化和内容生态升级,总投入大约是2亿元,预计要5年后才能收回成本。”公司产业发展部专员严一凡介绍,园区已于去年3月开始逐步投入运营并启动招商,园区改造后可使用面积4.6万平方米。
改造后,园区依然保留了工业风的整体风格,但整体色彩更加明亮,园区还装载了两台观光电梯。与此同时,个性化的设计,让每栋单体建筑都拥有自己的特性,“我们会先对建筑做一个相对简单的打造,待招商完成后,再根据业主的具体需求,对空间进行改造。”严一凡介绍。
现在的园区,虽已与过去的工厂有很大差别,但从一些细节中,仍然能读出那个时代的记忆,如园区名字里的“Flying”正是源自滑翔机。
园区进门左手边的建筑,改造前是一个冲压车间,如今被改造成了两部分:楼下是非遗集市,展示成都手作、小吃;楼上则是休闲阅读空间。
连通上下楼的楼梯处,摆放着一台高五六米的机器,“这是工厂留下来的冲压机,当时是从日本进口的。”严一凡说,将机器留在这里,一方面是因为机器太过笨重,移动不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留园区的工业文化,“园区里保留了不少当时的器械,让园区更有历史韵味。”
独特风格吸引数百家企业入驻
不同于过去“机器一开,产能就来”的生产模式,如今的园区以另一种方式创造着经济价值,预计2020年实现年产值达6亿元。
目前,入驻园区实体办公的企业已超80家,此外还有几百家企业选择了虚拟办公方式,将公司注册地注册于此。这些入驻企业大多归为三类:创意产业+音乐产业+影视动漫。
“这几类企业,更注重创意性,相比于风格统一的写字楼,他们更喜欢这里相对开敞的办公空间。”严一凡说,与传统写字楼相比,园区的租金也有一定优势。
成都木已空间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孟超然介绍,公司在园区内的办公空间,是一栋400多平方米的独栋建筑,“这里非常安静,整体的文创氛围非常适合我们创作;另一方面,这里的办公空间非常大,层高足够,很适合我们做一些展览活动。”
文创氛围,也是成都土壤品牌设计有限公司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公司负责人彭钰骁说,“园区经常会搞一些文创类的活动,对于我们的创作很有帮助和启发作用。”
虽是一个以办公为主的载体,但独特的设计风格,每天都吸引不少市民到这里打卡。
“下一步,我们还会在这里打造一个展演空间。”严一凡指着一栋建筑说,这里曾是滑翔机厂的“停机坪”,“接下来我们会将其打造成一个小型的展演空间,平时承接举办一些文艺活动,提升园区的吸引力。”
来 源:四川日报
编 辑: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