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天津拟发布城市更新行动计划
http://www.funxun.com房讯网2022/8/3 14:51:00
分享到:
[提要]为进一步统筹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近日牵头研究制定了《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2-2025年)》,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公示截止日为8月25日。

  为进一步统筹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近日牵头研究制定了《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2-2025年)》,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公示截止日为8月25日。

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2-2025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决策部署,实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2—2025年)》。

  第一章 城市更新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适应发展新形势,在新阶段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城市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和重大变化

  自改革开放始,至第十二次党代会期间,天津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以震后恢复重建、引滦入津、三年煤气化、改造“三级跳坑”、建设“三环十四射”交通体系为标志,完成了第一次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90年代以成片危陋平房改造、“地下危改”工程为标志,完成了第二次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施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建设滨海国际机场、京津城际铁路、城市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为标志,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综合交通能力不断增强,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市委十届十次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津沽大地的生动实践。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生重大变化,实施了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项目,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群众关切问题,为如期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津城”“滨城”双城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通武廊”“通宝唐”“静沧廊”等区域协作不断深化,“轨道上的京津冀”初具雏形,高速公路网密度居全国前列,区域互联互通能力不断提高。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获批,天津港货物运输连续3年增速位居全球十大港口前列,服务区域功能显着增强。

  (二)城市载体功能和城市品质有效提升。中心城区坚持精明紧凑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提速,运营总里程达到232公里。建成外环东北部调线工程等一批城市快速路,城市路网体系更加完善。实施供水、排水、供热、燃气老旧管网改造,消灭一批积水点,市政设施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国家会展中心一期投入使用,有力推动会展经济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14个历史文化街区、877幢历史风貌建筑成为天津城市名片。滨海新区综合功能得到提升,产城融合水平不断提高。环城四区和外围五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增强。

  (三)群众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持续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36万户居民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产权证问题,每年提前和延长供暖期,完成16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30万群众实现“出棚进楼”,彻底改善了居住条件;累计完成94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2.2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130多万户群众住房安全性、宜居性得到提升。坚决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逐步形成。加大对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力度,累计提供2.49万套公共租赁住房,向9.83万户居民发放租房补贴19.65亿元。修订《天津市物业管理条例》,推动物业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相融合。

  (四)美丽天津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划定大运河保护红线,大力实施“871”重大生态工程,875平方公里湿地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显着,绿色生态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超过65%,成规模生态区近300平方公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新开工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形成一个产业园区和7个国家级基地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格局。

  二、城市更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天津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前所未遇的风险和挑战,也拥有赢得主动、开创新局的机遇和优势。

  (一)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主题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关键是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城市更新行动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工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由大规模开发的增量建设方式转变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实施城市更新,是回应群众关切,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举措。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城市更新是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天津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是要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的大都市。城市更新行动是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引擎,是扩内需、补短板、增投资、促消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主战场,是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的重要途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要着力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健全与大规模提质改造相适应的政策体系;要着力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要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

  第二章 城市更新的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导向,以转变城市发展建设方式为根本途径,统筹发展与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打下坚实基础。

  二、更新范围

  本市行政辖区的全部城镇空间,参考正在编制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域制定城市更新策略和计划。津城包括原外环线以内全部中心城区,整体制定更新策略;环城四区原外环线以外部分(不含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地区),分别制定更新策略。滨城包括滨海新区(不含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地区),分区域制定更新策略。外围五区包括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县、静海县、蓟州区,分别制定更新策略。

  三、任务目标

  根据“十四五”时期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城市更新行动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区域协同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环城四区和外围五区以政府所在地为载体,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

  ——产业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聚焦“一基地三区”城市定位,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和制造业立市为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港口优势、产业优势、科教优势、文化优势和政策优势,优化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环境承载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为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提供支撑载体。

  ——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落实最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山海河湖湿地林草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城市公园绿地等环境工程建设。鼓励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提高绿色建造、智能建造水平,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迈出关键步伐,美丽天津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历史文化保护发展进一步加强。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统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通航等工作,打造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加大历史文化名胜、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加强历史街区和建筑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塑造新时代天津城市风貌。

  ——人居环境改善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完成老旧小区、老旧房屋改造,补齐社区市政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品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引导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全面实施城市燃气等老旧管网改造,中心城区历史遗留积水点全面消除,补齐市政基础设施欠账短板。近期建设规划的轨道交通全部建成,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和慢行系统。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城市信息模型基础操作平台,打造智慧城市大脑,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

  ——城市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分层级、分区域推进消防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高城市抗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韧性城市。按照医防融合、平疫结合的要求,建设完善公共卫生预防和医疗救治体系,增强城市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四、工作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政府组织、社会参与

  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实现党政齐抓共管。市政府对城市更新工作统筹推进,各区政府负责本区城市更新实施,充分发挥街镇政府作用,构建全市一盘棋、各区域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调动居民、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机制。

  (二)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

  以城市体检为突破点,查找群众急难愁盼的烦心事,分析现代化大都市高质量发展不适应问题,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工作成效向群众汇报、接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让人民群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三)坚持系统观念、顶层设计、绣花功夫

  统揽发展与安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坚持谋定而动,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精明增长,精准施策,防止大拆大建,鼓励修补、织补式更新。

  (四)坚持改革引领、科技支撑、政策保障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创建智能建造城市试点,搭建智能化应用场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空间规划为龙头,发挥城乡建设的牵头作用,不断完善规划、建设、管理的协同配合,形成全周期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城市更新的政策体系,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章 中心城区更新策略

  一、中心城区更新重点区域

  中心城区以老城厢建设为起点,以海河为轴线,向外圈层发展,形成现状的建成区。综合考虑建成区内建设年代等情况,按照城市更新有关要求,暂不考虑梅江、解放南路等较新建区域,以及成林道两侧、侯台等在开发区域,划定中心城区城市更新重点区域,面积约268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区总用地面积的80%。

  重点区域作为城市更新实施推动、政策机制创新的试点区域。探索3种更新方式:一是项目自我更新。推行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划定项目范围,实现项目自平衡。二是区内统筹更新。涉及投资规模大、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重大城市更新项目,可在行政辖区内平衡。三是跨区统筹更新。建立存量提质增效与增量结构调整的联动机制,探索区域建设规模统筹,加强过密地区功能疏解。

  二、中心城区城市体检评估

  通过城市体检,全面分析中心城区存在的短板问题。

  在城市功能方面,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资源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现代服务业、信创产业、金融服务、科技研发服务等新产业集聚效应不强,传统商业内生增长动力不足,都市工业质量效益有待提高。

  在人居环境方面,存量小户型老旧住房比重较高,非成套老旧房屋品质较差,一些老旧小区维护管理不到位,部分居住社区配套不完善,基础教育、养老、菜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均衡。

  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历史文化资源对城市功能提升的作用有待加强,运河沿线特色优势发挥不足,部分工业遗存尚需活化利用。

  在生态建设方面,中心城区绿地与广场建设仍需加快,大型植物园、儿童公园建设存在短板;高星级绿色建筑数量不多、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高。

  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支路和慢行交通体系不健全,公共停车设施存在缺口,燃气等老旧管网比重较高,市政、环卫等服务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在城市安全韧性方面,部分区域内涝问题依然存在,应急避难场所、消防安全设施、公共安全隔离点设施分布不均。

  三、中心城区更新任务

  系统制定5项提升计划,16项更新行动。

  (一)城市功能提升计划

  1.实施科创学圈培育行动

  ——打造天津核心科创圈。依托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边科研机构等骨干科技力量,打造天津核心科创圈。重点支持南开区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合力打造启航创新产业区,更新利用存量空间,加强众创、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等载体建设。推动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高校依托光荣道智能科技示范区建设,发挥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及周边科研院所科研力量。探索“一校一园”、“一校多园”和“多校一园”等多元建设模式,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协同发展,建设科技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

  ——推动滨海高新区华苑科技园升级。高质量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深化“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专利转化、信息技术、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完善线上线下一站式综合服务载体空间。增加高端商务酒店等生活性服务业配套设施。推动工业园区按照绿色园区标准进行厂房更新,提高用地使用效率,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建设。

  2.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行动

  ——打造“解放北路+友谊路”金融服务集聚区。利用解放北路沿线历史资源,重点发展新金融、类金融、传统金融等金融业态,探索建设解放北路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发挥友谊路周边存量用地资源,加快建设高端金融服务聚集区。

  ——推动“设计之都”载体建设。重点布局海河柳林“设计之都”核心区专业化特色功能区,充分挖掘设计之都周边空置载体资源,重点发展设计、智能科技服务等高端业态,构建以智慧城市和生态宜居为特征的、具有天津特色的创意设计街区,形成集生产、交易、服务、旅游、休闲一体的海河服务经济延长带。

  ——实施工业遗存保护利用。充分挖掘中心城区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工业时代价值,探索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新模式,搭建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工业文化相关的商业、旅游业等发展,形成体验式文化场景。完善工业遗存城市更新运营模式,鼓励产权单位通过厂房租赁、企业资产重组等方式实现市场运作,激发再生活力,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3.实施传统商圈复兴行动

  ——重点提升滨江道-和平路商圈。提升滨江道和金街两条主街,持续深化全国示范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注重劝业场等历史风貌建筑的活化利用,探索传统商圈新型服务功能,推动传统商业向智慧商圈转型升级。支持后街自主迭代更新,融合丰富历史资源和特色街区文化,形成充满烟火气的休闲生活体验区。

  ——推进南门外大街等商圈提升改造。探索传统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及周边存量低效资源利用,引入适应性业态转变为生活圈的社区活力中心、众创空间等,促进新场景新业态落地,形成若干主题鲜明的商业活力片区引领消费升级。

  4.实施都市工业升级行动

  ——发展质量升级。以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形成全新生产方式。着力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优势产业为支撑,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提质增效。

  ——产业结构升级。分级分类推动园区“腾笼换鸟”和提质增效,释放存量资源形成新空间供给,推动棉三创意产业园、南开科技创新园、通广科技园等26个都市产业园区升级。鼓励发展都市产业园,推动促进工业制造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2.5产业,鼓励发展文化创意类产业、智能科技类产业。

  ——土地利用效益升级。建立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制度,推进工业用地改造升级和集约利用,支持探索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按需确定规划性质、用地指标和配套设施比例,鼓励混合产业用地复合利用,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

  (二)人居环境提升计划

  5.实施完整社区提升行动

  ——分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基础类改造,着力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和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对停车场、充电桩、建筑节能改造、加装电梯,结合条件应改尽改。推进相邻居住社区及周边地区统筹规划建设、联动改造,加强各类配套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共建共享。到2025年,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着提升。

  ——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将老旧小区改造全面纳入社区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作用。推进物业服务全覆盖,采取引入国有物业服务企业、社区“两委”组织居民自我管理等方式,实现物业服务兜底;对准物业小区鼓励通过“先尝后买”方式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实现转型升级。

  6.实施老旧房屋改造行动

  ——推进非成套住房改造 。针对没有独用卫生间或厨房的非成套住房,以及经鉴定确定的危险房屋,按照保护类、改建类、重建类三种方式进行成套化改造,完善功能设施。对建筑结构差、安全标准低等不具有保留价值的非保护性建筑通过拆除重建,适当增加居住建筑面积实现成套化;对建筑结构具有保留价值的非保护性建筑,通过调整房屋内部空间布局或外部扩建,增加独用厨卫设施实现成套化,提升住房安全和使用功能。

  ——加强小户型住宅合理利用。盘活存量住房资源,重点推动70平米以下小户型存量住房转保障性租赁住房,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围绕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探索通过置换、租赁等转移房屋使用权方式,多措并举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阶段性住房需求。

  7.实施公共服务补短板行动

  ——补齐学前教育设施。合理布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增加公办幼儿园,支持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和商业服务用地开展托育服务,鼓励将老旧小区中的国企房屋和设施以适当方式集中改造用于发展托育服务。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普惠托育服务比例达到60%。

  ——补齐社区养老设施。注重盘活、整合闲置和分散存量资源,建立并完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到2025年,“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逐步完善,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补齐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全面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对已建成居住区没有达到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划和标准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设、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予以配置。到2025年,居民步行不超过 15 分钟能到达 1 所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提升便民社会化服务水平。优化菜市场规划布局,充分利用老旧小区内边角地、插花地配建生鲜超市、菜店。推进便民商业设施进社区,打通“最后一公里”。采取“一店多能”、服务叠加等方式发展微利业态。到2025年,中心城区菜市场服务覆盖范围达95%以上。

  (三)生态建设提升计划

  8.实施绿地系统提升行动

  ——推进“植物园链”建设。以外环绿道为纽带串联形成城市“植物园链”,着力构建城市公园体系和联通中心城区内外的生态廊道网络。推进新梅江公园、柳林公园在建项目建设,推动刘园公园、程林公园等拟建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植物品种,充分体现生态多样性和设施的独特性,保留公园的自然美、天然韵、生态味。

  ——推进城市公园建设。优化城市公园布局,新建一批城市公园,提升整体绿化覆盖率。优化提升现状公园,补充完善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公共服务等设施功能。推进滨河绿道、铁路绿道、沿路绿道等绿道体系建设,实现公园游憩系统连通,打造品质化、特色化、系统化的线性游憩空间。

  ——提升道路绿化、沿河绿化、街头绿地。提升道路绿化水平,丰富绿化景观层次,提升道路绿地达标率和整体景观效果,实施立体绿化改造。完善现状社区公园,通过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破硬植绿等方式,扩大绿地面积。利用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改造建设“口袋公园”“袖珍公园”等,提高公园绿地覆盖范围。

  9.实施建筑领域双碳行动

  ——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持续扩大星级绿色建筑规模,不断提升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健全绿色建筑激励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建筑建设。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建设低碳建筑、零碳建筑示范项目。

  ——持续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继续推进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探索政府、市场、用户合理分摊机制。鼓励公共建筑开展用能系统和维护结构改造,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完成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节能改造任务,建成公共建筑节能信息服务平台。

  ——推行绿色建造。采用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一体化装修方式,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建造工业化。推行“装配式+超低能耗+健康性能”绿色建筑体系,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发展,推广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到2025年,国有建设用地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部推广装配式建筑。

  ——推广新能源利用。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抓手,持续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控制煤炭消费,加强天然气使用,推动太阳能与建筑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体系。在城市更新项目中,优先使用太阳能、空气能等绿色能源。持续提升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水平。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四)城市品质提升计划

  10.实施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行动

  ——保护好运河及沿线文化遗产。坚持文化保护和生态保护一体联动。加强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的整体性保护,开展文物影响评估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组织运河沿线文物保护修缮。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南运河、北运河综合整治,打造沿河生态带。

  ——传承好大运河文化精神。坚持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无缝对接。依托沿线特色风貌建筑、名人故居、历史遗迹、广场公园等资源,加快打造大运河海河文化旅游带,促进沿线商旅文融合。

  ——利用好大运河及沿线资源。坚持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机融合。促进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实施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建设大运河核心监控区绿廊公园,推进子牙河公园、北辰堆山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园建设。

  11.实施风貌保护提升行动

  ——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 。以14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为重点,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实施意风区特色商业街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城市会客厅三大工程,扩展核心步行区,构建开敞空间系统。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布局多元业态,实施远年建筑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升改造区域夜景灯光。鞍山道、劝业场历史文化街区,大力发展后街经济,提升改造鞍山道沿线绿化,打造一批小众潮牌、特色风情餐饮等各具特色的主题街区。解放北路、解放南路、泰安道等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完善高端商务配套设施。承德道、赤峰道、中心花园历史文化街区,重点盘活空置小洋楼资源,打造时尚消费文化旅游购物带,完善区域慢行系统。老城厢、古文化街、估衣街历史文化街区,加大文旅资源整合力度,擦亮“老城津韵”品牌,依托特定街道打造开放式创意文化艺术街区。海河街区,依托沿河特色建筑、商业综合体、沿河步道,优化沿河商业节点空间。

  ——推进小洋楼招商。充分挖掘小洋楼资源,加大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开展房屋安全查勘,加强保护修缮,统筹招商入驻与消费配套,探索区域整体规划、整修、利用新模式,构建洋楼经济发展新格局。

  ——名木古树保护。开展城市大树调查保护工作,建立城市树木保护体系,城市更新中做到不随意迁移、砍伐大树。建立古树后备资源库,做好较易保护大树的场所调查登记。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做到“一树一策”,科学管护。

  12.实施市容环境提升行动

  ——全面规范户外广告。集中治理违法广告,维护城市天际线、道路景观线,确保建筑立面秩序井然。推广户外广告牌匾设置新理念、新技术应用,打造示范街区、城市道路和景观节点,着力提升市容景观环境品质。

  ——提升街景立面品质。对沿路公共空间的立面品质和特色景观进行梳理,对高品质商圈和商业步行街街景立面元素实施重点改造提升,展示天津城市景观独特魅力。

  ——打造灯光夜景体系。发挥海河景观引擎作用,构建海河沿线设施的夜景灯光体系。推动升级重点道路、特色地区夜景灯光效果,服务夜间经济,丰富夜间消费体验。

  (五)安全韧性提升计划

  13.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加快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提高河道外排能力、优化排水分区、完善雨水管渠系统建设、增加雨水调蓄能力,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水平,非系统性易涝积水点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持续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老旧小区因地制宜采用提升小微绿地、改造透水铺装、增设雨水桶等措施,有效控制外排雨水峰值流量。

  ——实施燃气等老旧管网改造。加快推进各类老旧管网改造,“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每年改造一批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等老旧管网,实施排水管道混接点改造。到2025年,基本完成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任务。

  ——提升水气热等设施保障能力。实施凌庄水厂扩建等工程,新建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北部新区新建一批能源站,南部区域形成以热电联产为主体的多热源联合供热一张网。持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

  ——因地制宜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在老城区,探索缆线管廊建设模式,推动过河、过铁路等重要节点的管廊建设;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有序推进干支线管廊和缆线廊相结合的综合管廊建设。

  14.实施交通出行改善行动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全力推进在建地铁建设,到2025年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推动站城一体化更新,优化轨道交通接驳系统,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加密城市道路网络。提升城市快速路体系,快速内环以完善为主,外环快速路以提升为主,逐步开展外环线快速化改造。完善解放南路区域、天钢柳林等区域路网,加快形成“窄路密网”通行格局,构建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

  ——完善停车设施供给。推动传统商圈、医院、学校周边停车设施建设,设置一批临时停车位。综合运用配套政策,多措并举加强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

  ——推动公交场站实施。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和苑、天拖等区域公交场站建设,探索公交场站综合利用模式。

  ——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推动快速路辅路、主干路及次干路设置具有物理隔离设施的专用自行车道。提升重点商业项目周边过街环境,新建立体过街设施,满足居民过街需求。优化共享单车停放管理,打通接驳最后一公里,探索共享单车与社区居民出行充分衔接。具备条件规划潮汐停车区,引导用户“停车入位”。

  15.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行动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操作平台。推动城市建筑物、基础设施等数字模型的汇聚,构建CIM数据资源体系。探索多元场景应用,推进CIM平台与各信息平台的融合共享。

  ——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对水电气热等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实现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保障设施安全运行。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

  16.实施防灾应急提升行动

  ——完善消防治安等安全布局。在历史城区、高层建筑密集区、大型地下空间等,合理布点消防站。补齐老旧房屋和老旧小区消防安全设施短板,打通和维护消防通道。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设一批消防站,完善公共消防设施。

  ——城市避难场所建设。重点推进固定和中心避难场所建设,中心城区新增新梅江公园和水西公园2个中心避难场所,新增一批固定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场所,覆盖常住人口达到80%以上,城市建成区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力争达到1.5平方米。

  ——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利用现状厂房、园区宿舍等闲置资源,改造一批集中隔离场所,建立备用集中隔离点清单。加强方舱医院建设,按标准建设储备床位。完善常态化检测机制,逐步推进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

  第四章 滨海新区更新策略

  发挥滨海新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示范作用,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全力打造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美丽滨海新城。

  一、滨城核心区

  “滨城”核心区重点培育金融商务、贸易会展、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世界级城市核心功能。围绕于家堡、响螺湾、解放路等地区建设中央活力区,打造滨城核心区城市名片;引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时尚消费等新业态,提升海河两岸商业活力和文化魅力;加强潮音寺、大沽化工厂、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塘沽南站等海河沿岸各类文物保护利用;加快B1轨道线站点建设和周边区域改造;开展城市公共空间贯通工程,建设沿海河生态绿地公园体系,打造海河都市观光带。

  二、南北副城

  北翼以汉沽城区为核心,重点发展轻工制造、文化创意、大健康及商贸物流等产业;突出与街镇协同发展,实现城乡融合;鼓励智能产业区化工企业搬迁至南港;鼓励工业园通过城市更新盘活老旧厂房,淘汰落后产能。

  南翼以大港城区为核心,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现代化工、石油勘探研发及服务等产业;在老城区打造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北大港湿地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依托水系建设带状公园,改造提升街道、社区公园;重点提升官港森林公园和独流减河周边绿化水平。

  三、天津港

  推动天津港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陆海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现代化的国际航运枢纽。推动东疆港区展销中心区域、高沙岭港区老建材码头区域更新;推动智慧港口数字化转型,加强新技术与港口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快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建设。

  四、五大功能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东区、中心商务区以打造滨城核心区为目标开展城市更新,全面推动经开区旧工业区综合整治,推动优质企业转型升级;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实施TOD综合开发,改善城市服务设施;推动建设生物医药研发产业园;推动建设集先进制造和研发转化于一体的智能汽车小镇。

  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片区建设国际化智慧型航空新城,打造高端智慧型产业集聚区,积极扩展航空产业发展空间;临港片区建成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研究推动构建多线路公交网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公共岸线生态修复治理;海港片区建成全国数字贸易标杆区,引导区内加工制造产业升级。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洋片区打造“中国信创谷”,重点布局信创产业,推进集聚发展;渤龙湖片区加强与主城区的联通互动;加速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

  东疆保税港区。加强体育设施和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规划布局北部220KV输变电工程,加快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强化5G通信基站建设,完善水电气热信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集疏运体系,优化公路集疏运方案,提升铁路集疏运比例;建设东疆西向和北向跨港池通道,增强港区内外联系。

  中新天津生态城。推进硬科技孵化器、大企业双创中心等智能制造创新基地建设;加强专家公寓、国际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会议展示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将贝壳堤公园、印象海堤等纳入城市绿道建设体系。

  第五章 环城四区更新策略

  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应用足用好空间、载体、区位优势,结合城市体检分析,分区制定城市更新策略。

  一、东丽区更新策略

  东丽区地处津滨双城之间,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应以城市更新为契机,逐步建设都市活力新区。

  ——打造“都市临空经济+航空智能制造”的新型国际航空城。协同“滨城”联动发展,合力共建东丽—空港国际航空城;着力建设滨海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构建完善临空特色产业体系,用好自贸试验区政策,布局免税购物中心,形成新型消费地标;加快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建设,挖掘机场周边低效土地载体资源,补充完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打造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临空经济区。

  ——提升南部海河创新发展带。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及产业升级,推进以东丽经开区为核心的海河中游北岸规划建设,加速经开区园区二次提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老旧社区智慧化管理进程;依托军粮城北站,借势国家会展中心,发挥“高铁+生态+新市镇”叠加优势,强化高端商务配套服务功能;以氢能科技园为核心构建氢能产业园生态圈,加速聚集优势产业重点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

  ——重塑北部都市生态活力带。强化华明高新区创新驱动作用,引聚高端产业创新要素,加速推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医疗、养老等设施空间集中,建设一批群众身边的微型综合服务中心,完善公共交通及轨道交通布局;推进东丽湖欢乐谷等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拓展文旅体消费。

  二、西青区更新策略

  西青区是天津面向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开放门户和核心节点,应以城市更新为契机,逐步打造活力宜居现代化城区。

  ——优化提升主城区空间布局。推进赛达新城和西青辅城发展布局,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协调发展。以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带动人才引进,扩大就业,聚集人气。

  ——传承弘扬运河文化。加快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积极创建杨柳青古镇国家5A级景区。结合天津音乐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推进相关重点项目建设,优化沿线存量用地资源,激活沿线空间活力。

  ——高质量建设产业园区。高质量建设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南站科技商务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完善南站科技商务区,发挥其作为天津西部门户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统筹兼顾产业功能和居住功能。

  ——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人口、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迁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增加对重点人群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三、津南区更新策略

  津南区东接滨海新区,西连中心城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较高,应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建设绿色生态活力宜居新城区。

  ——重点开展老旧片区改造工作,解决老旧住房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在保留城市肌理的基础上改进老城风貌,利用边角地、插花地打造口袋公园。提高水电煤气热等基础设施能力,补足老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通过城市更新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品质规划建设运营葛沽民俗文化、小站兵米文化特色小镇,打造海河旅游带重要旅游特色节点,打造休闲度假文旅小镇,促进新兴业态发展。

  四、北辰区更新策略

  北辰区是京滨综合发展轴的重要节点,也是津雄、津承联络通道的途经之地,中心城区的北部门户,应以城市更新为契机,逐步建设现代宜居城区。

  ——持续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强化“两轴一带,一心多点”的城市更新格局,强化京津公路黄金发展轴建设,依托现有金融、办公功能,结合地铁4号线建设,形成产业转型与品质提升的复合型更新主轴线;强化北运河文化休闲带的文化引领作用,带动沿线城市空间品质内涵和外延提升;强化刘园中心作为“津城北部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域,促进片区提质升级。

  ——完善产业载体功能。引导北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辰科技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资源集聚集约发展,降低产业能耗,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率;优化完善工业园区的生活配套保障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提高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能力,促进职住平衡;清理低效土地和腾笼换鸟相结合,实现闲置资源更新利用。

  ——促进传统商贸市场转型升级。依托地铁5号线终点站和北辰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商圈。

  ——提升北运河文化休闲带。统筹大运河生态文化资源保护和城市空间建设,推进北运河滨水廊道有机更新;积极利用空闲地、低效闲置用地,增加运河两岸商业服务、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公共功能,点靓城市魅力空间。

  第六章 外围五区更新策略

  武清区、宝坻区 、宁河区、静海区、蓟州区城市更新范围以各区政府所在地为主,以城市更新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资源集聚能力,打造区域转型升级示范区、产业发展协同区、生态涵养功能区。

  一、武清区更新策略

  武清区地处京津发展主轴,应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先锋作用,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构建京南冀北微中心,京南津北公园城。

  ——加强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建设十四仓遗址公园等文化景观节点和运河特色小镇;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提升城区发展活力。盘活闲置低效资源,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活力;开展城市修补和绿色城区创建,建设生态绿化和休闲游憩空间;统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二、宝坻区更新策略

  宝坻区应充分发挥通宝唐黄金走廊的区域交通优势,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推动一区五园的产城融合和转型升级,建设枢纽之区、科创之区、生态之区和幸福之区。

  ——强化区域支点功能,打通“京东黄金走廊”建设实施路径。共建高质量发展“经济走廊”,实现三地错位分工,借助北京研发创新优势,共建宝坻孵化转化、河北加工制造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结合潮白河湿地公园,构建游憩商娱节点,发展文旅产业;加速传统商圈片区提质升级,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布局,提升生活宜居品质。

  三、宁河区更新策略

  宁河区地处天津市北部,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都市活力新区。

  ——提升芦台城区配套水平。提高水电煤气热等基础设施能力,补足提升老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主要街道通行、停车、口袋公园、沿街风貌等空间品质;持续推进城市完整社区建设。在保留城市肌理的基础上改进平房区域老城风貌,利用边角地、插花地打造口袋公园。建设特色街区、工业文旅、社区服务等。

  ——传统商圈提档升级激发活力。打造小型商业街,逐步推动商贸区向发展联动化、营销精准化、服务智慧化、体验便利化转型升级。

  ——提升城区生态绿化水平。提升蓟运河周边沿岸地区的绿化景观改造及生态品质;打造依托蓟运河水域资源的滨水公园,提升居民居住水平;进行水体治理、景观提升等生态改造。

  四、静海区更新策略

  静海区是天津的南部门户以及天津对接雄安新区的桥头堡,应以城市更新为手段,提升区域吸引力。

  ——主城地区,注重品质提升更新。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运行质量。统筹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市域郊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城市活力中心。

  ——产业园区,注重提质增效更新。推进旧厂房改造升级,积极引进新型绿色产业,治理低效用地、盘活各类载体,腾笼换鸟,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

  ——外围城镇,注重配套服务提升。依托南运河文化生态资源,以运河周边特色城镇为核心节点,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推动运河文化古镇城市更新;妥善保护镇区历史文物古迹,合理规划镇区生产生活用地,提升改造镇区风貌,优先满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强化镇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镇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五、蓟州区更新策略

  蓟州区地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应充分发挥生态本底优势,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打造京津冀地区环境清新秀美、宜居宜业的和谐美丽家园。

  ——分区推进城区城中村改造更新。古城片区以保护优先,维护古城整体格局与历史街区现状肌理,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与综合接待能力。老城片区根据现状城中村特点,提升居住生活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基础设施配套。

  ——城区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组团。山前组团重点进行生态修复,激活游憩功能。老城组团重点提升城市品质、织补完善功能。优化老城绿地系统,建设绿道织补串联城市生态与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城市路网;州河园区重点强化创新带动、产城融合,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和科技研发服务设施,改造成高科技孵化基地和产业新城。

  ——打造 “两心一片”微协同产业示范片区。坚持生态涵养区定位,推进与京津冀地区周边县市的错位融合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重点承接首都产业转移,打造“两心一片”协同示范地区、京津冀休闲康养目的地。

  第七章 工作措施

  要发挥各级人民政府公共服务职责,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细化任务、落实责任。

  一、健全组织体系

  健全城市更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推动更新工作高效开展。一是强化市级统筹。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市级领导小组作用,完善政府统筹、条块协作、上下衔接工作机制,强化体检评估推动、规划计划统筹、重大问题协调、政策措施审定等工作。各成员单位依据工作职责,加强对城市更新工作的指导监督,强化工作联动,加强政策机制创新,保障和促进项目落地实施。二是落实各区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参照市级模式建立区级工作体系,负责组织、协调、管理本区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工作,开展产业准入、建设推动、全过程监管等工作。三是发挥基层治理体系作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落实城市更新相关任务,健全街道搭台、社区协作、居民参与的基层更新治理模式。

  二、开展城市体检

  坚持无体检不更新,充分发挥城市体检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建立市、区、街镇三级体检评估体系。一是市级城市体检要对标世界城市找差距,围绕健康舒适、安全韧性、风貌特色等8个方面,探索构建基本指标、特色指标、更新指标等指标体系,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垫实基础。二是区级城市体检要侧重查找“城市病”根源和规划建设管理现状短板,围绕设施承载能力、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和统筹街镇发展等设定体检内容,提升体检适用性。街镇级体检要坚持精准实用原则,侧重于反映群众诉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等设置体检指标,形成问题清单、资源清单。

  三、强化全周期管理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梳理空间资源、特色禀赋等,按照发展目标和定位,理清更新重点片区,明确更新类型方向,确定更新规划策略。二是制定城市更新计划,统筹安排路网体系、排水防涝、公服配套等建设时序,实现地上地下、平面立面、新建改造整合衔接。三是建立计划实施机制,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包括底线指标、建设内容以及运营管理、资金平衡和进度安排等,并由各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职能部门加强全程监督指导和政策项目支持。四是建立计划管理机制。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开展监督检查,进行动态跟踪,定期调度重点项目进展,及时推动解决难点问题,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五是建立更新项目“体检评估—规划计划--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全过程管理,加强动态评价;探索更新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实施城市体检五年评估。建立体检信息平台和城市更新信息平台,细化全流程动态分析,为科学评价城市更新项目综合绩效创造条件。

  四、健全法规政策

  充分借鉴先进经验,搭建“1+N”法规政策体系,充分吸纳先进地区成熟做法,适时启动城市更新条例立法工作,逐步完善配套政策,为城市更新提供法治保障。一是完善城市更新项目土地政策,探索协议出让、带方案招拍挂等措施,完善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政策,鼓励利用老旧小区内空地、拆违腾空土地等加装电梯和建设各类设施。二是制定小户型住房转化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引导政策,优化城市更新项目审批流程,精简审批事项和环节。三是探索适用的支持政策,制定传统商圈改造促进商业消费升级的相关措施,以用促保鼓励历史风貌建筑活化利用。四是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金融机构等参与创新城市更新融资模式,完善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城市更新支持政策。

  五、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培训宣传,引导群众参与更新片区共建共享。一是加大培训宣传。通过业务培训、工作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方业务水平。加大对优秀项目、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城市更新工作的认识。二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居民自治机制建设,广泛收集民生诉求和市民建议,发动居民参与改造方案制定、配合施工、过程监督、管理评价等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广告
推荐阅读
推荐楼盘

· 金第梦想山 [怀柔区]

· 天通科技园 [昌平区]

· 华樾中心 [朝阳区]

· 六工汇 [石景山区]

· 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 [西城区]

· 中海空港中心 [顺义区]

· 中海瀛海大都会 [大兴区]

· 珠江·峯汇国际 [昌平区]

· 金融街国际 [西城区]

· 京投万科西华府 [丰台区]

房讯推荐
热点资讯
房讯网关于版权事宜声明:


关于房讯-媒体报道-加盟房讯-广告服务-友情链接-联系方式
房讯网 版权所有 2009-2022
京ICP证100716号
广告服务:010-87768550 采编中心:010-87768660 技术支持:010-87769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