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下半场的发展逻辑是:敬畏杠杆,克制盲目扩张欲望,“增肌减重”优化资产负债表,坚守产品质量底线,用长期主义理念创新经营模式
时值三月,又是年度业绩大考揭榜时刻。从已公布的年报或业绩预告数据来看,约60%房企亏损,约70%净利润下滑,部分出险房企年报仍难产,亏损超百亿元房企“曳尾于涂中”。
但也不必过度悲观,逆市之中,利润规模稳超200亿元者亦存。懂得敬畏市场的优等生阵营中,譬如中海地产、保利发展、龙湖集团等不仅稳住了局面,甚至拾级而上。
在这个财报季,上市房企大面积亏损,一方面与房价下跌,企业不得不大面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2017年前后高价抢地,低毛利项目进入结转期,以及流动性困难导致结转项目减少所致。但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归根结底与当初的高杠杆无序扩张脱不了干系。
蒙眼狂飙二十载,全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房住不炒”定位深入人心,“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旧三高”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在笔者看来,有效化解头部房企风险,从拼规模转向保交付,从过去唯规模论转向“增肌减重”才是正途。在控负债总额的情况下实现利润的稳中有增,同时要多措并举优化资产质量。
首先,上市房企需加快出货,进行资产换仓,优化底层资产质量。2月份以来,多地楼市新房到访量和成交量都出现复苏苗头,有项目甚至再现“一房难求”。在此背景下,有些企业旗下城市公司对去化率极高的个别项目蓄意涨价,这并不可取。
一则,市场仍存不确定性;二则,企业仍需筹集资金妥善安排还债事宜;三则,要储备资金为后市发展布局。当下,多城为了提高卖地收入,推性价比高的优质土地入市,这是房企加快出货、实现资产换仓的好机会。比如,用回流的销售资金投资利润空间大的新地,优化资产结构,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土储规模。
其次,严控短债比,不借贵钱,优化债务结构。合理控制有息负债增长比例,特别是将一年内到期的负债控制在合理比例,始终是企业理性发展的安全阀。当下亏损面较大的房企,多是过去过于胆大、忽视高负债率风险、盲目赌博式扩张且规模存水分的“千亿房企”。反观在行业低迷期的进击者,多是长期坚持理性财务策略的自律派。
以龙湖集团为例,其已将一年内到期的短债占比压缩至10%以内,截至2022年底,现金短债比达到3.52倍。为预防汇率变动对利润和现金流的影响,龙湖集团将98%的外币负债进行掉期处理,提前规避风险,将全年汇兑损失压缩至千万元级别,保证了盈利空间。而保利发展、招商蛇口等头部房企不外如是,皆为保持财务盘面稳健的“高手”。
更重要的是,房企应合理扩大非开发业务比重,构建新盈利模式。去年11月份以来,从“金融16条”到证监会松绑房企定增或重组,再到试点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支持房企合理融资”不再是一句口号,房地产风险正在出清。面对较为宽松的金融环境以及楼市交易抬头的市场环境,即便是优质房企,也要克制扩张欲望,需深刻认识到,以资产和负债同步增长驱动利润和收入增长的做法已经变得危险。
鉴于此,在主营业务利润日渐平庸的当下,如何挖深非开发业务的护城河,是许多房企夙兴夜寐所求。2021年以来,华润置地、龙湖集团、金地集团等典型房企,在开发主业之外,大多已在商业、物管、长租公寓、代建等领域异军突起,轻资产项明显增多,且其非开发收入比例日渐提升。
站在新旧发展动能转换节点上,笔者认为,房地产下半场的发展逻辑是:敬畏杠杆,克制盲目扩张欲望,“增肌减重”优化资产负债表,坚守产品质量底线,用长期主义理念创新经营模式。
来 源:证券日报
编 辑: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