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传统命题。建立在资源稀缺性的基础上,通过计划模式、市场模式、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需求方。
双碳,即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简称。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关键一年。2021年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开展有关文件审议及工作部署,为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了指引。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一套新的规则开始影响资源配置的方式。这套规则将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指引下,深度融入经济发展进程,并在十四五期间促进能源、交通、制造等重点行业全面升级,带动一批节能减排创新科技推广应用。同时,开创“生态”与“排放”跨地域平衡的格局,生态领先的地域,社会财富分配比例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偿。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共识,碳排放权成为国际商品
1990年,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始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安排的谈判;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国际社会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开展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制定了总体框架,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京都议定书》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规则,并为发达国家设立了强制减排目标,更重要的是议定书将碳排放权确定为国际商品;2016年,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了《巴黎协定》,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中国提出“3060”目标,展现大国担当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也是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国,当前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向全世界表示我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并且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0%~65%,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远目标;2020年11月12日习总书记在第3届巴黎和平论坛上表示,中国将为“3060”目标制定实施规划,愿同全球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展现出大国担当。
当低碳排放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边界约定之时,碳排放权正逐渐演化成一种稀缺且可交易的流通资源。
图: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各国占比(%)
数据来源:Rhodium Group (2021年5月BBC报道)
国内双碳经济发展市场化平台加速资源流动
十年前,中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6年新增福建碳交易试点;试点期间我国共交易碳排放权限2.41亿吨,其中湖北和广州交易量最大;从交易均价来看,北京碳交易均价远超其他省市交易均价。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
图:试点以来各省市碳交易总量及均价(单位:万吨,元/吨)
数据来源:万得数据库
在证券市场,碳中和助推相关概念股交易增长,吸引二级市场资金流入,适量提前为国家碳市场发展储备了资本资源。从2020年中开始,万得数据监测的碳中和指数开始超越沪深300指数一路上行。
图:万得碳中和指数
数据来源:万得数据库
产业资源和要素加快向“双碳”倾斜
能源替代、节能减排、碳吸收、碳交易代表了双碳经济发展的四大核心板块。其中,能源替代是长期持续的过程,伴随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化推广;节能减排短期可以创造明显成效,是碳中和目标实现有力的保障。在下游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服务等领域,必然需要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和低碳发展机制创新,从而影响行业各类发展要素的流动。碳吸收从平衡的角度,为减排下限提供了进一步探底的手段,结合碳交易市场化运作,推动资本流入,促进碳汇发展,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前瞻经济学人分析报告
来 源: 首创高科
编 辑: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