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讯网讯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更给中国的经济和企业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新的商业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产业地产及上下游企业同样损失严重,经营受阻业绩停滞。
疫情之下,对产业地产行业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和冲击?产业地产企业从业者应该怎样应对和反思?对产业地产市场有何预测和展望?
日前,房讯网、全联房地产商会写字楼分会联合发起新园区50人专题采访行动,邀请50位行业专家、经济学者、研究机构、商会领导和代理机构展开专题采访,围绕疫情应对、营销创新、预测展望等为产业地产行业平稳发展提供真知灼见。
3月5日,针对疫情对产业地产,包括产业园、城市片区开发运营的行业影响、政策建议、企业机遇等问题,房讯网采访了泛华集团董事长杨天举。
泛华集团董事长 杨天举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企业复工难问题突出,不少地区产业发展陷入缓慢运转甚至停滞状态,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的危机。产业园区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受疫情影响,企业纷纷延长复工时间,产业园区经营压力凸显,对园区运营企业防疫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招商引资能力都提出了挑战。产业园区将会加速分化和转型,未来将朝着好产品、高质量、强资金、稳运营以及数字化方向转型。产业园区运营企业需苦练内功,加强城市和产业研究,为未来行业整合做好准备。
产业园区空置化率提升,向“产城人”多功能融合发展模式进化
2019年全国大部分一、二线城市写字楼市场空置率就已出现上行趋势。受此次疫情影响,将对产业园区客户起到较大的打击,进一步降低租赁需求。除了和疫情相关的产业之外,多数产业停工停产,现金流面临紧张,将影响整个园区的生产和发展,进而整个园区的经营情况,特别是园区的出租率,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推动向着一种新型的“产城人”多级融合发展模式进化。其表现形式也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型。以产城一体的模式,在工业物业、写字楼、住宅、商业配套与社会综合配套方面统筹兼顾,不仅提供基本的生产作业场所,还提供商务配套、生活配套等必要设施,形成12小时工作圈和24小时生活圈,进而满足入驻企业的多元化需求。
供应链安全问题再次被关注,产业生态体系搭建成为趋势
这次疫情让众多制造业企业重新思考生产基地布局和供应链安全的问题。企业复工难,产业链某个环节的崩溃可能诱发整个产业链瘫痪,松散型的协作模式难以形成有效合力:上游不复工,中下游就很难正常启动;同样的如果中下游员工不到位,没有订单,上游也只能不断积压存货。
未来打破了园区间壁垒的跨区域、跨领域柔性供应链建设将成为园区协同运营的主要方向,同时,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应将转向智能化、垂直化、专业化、健康化、共享园区内资源,形成协同合作效益以及创新创造体系。产业园区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应该是一个产业生态。当不同规模的企业聚拢起来,形成了资源整合效应,园区可建设一个智能化的互联合作平台,凭借平台来吸引企业的入驻,从而增大产业的集聚,推动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利循环的产业链条。
推动园区产业更新升级,数字经济成为驱动产业园区升级的方向
在本次疫情中,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波及影响最大,很多产园区在经历短暂的阵痛之后,会加快淘汰传统产业及传统企业的步伐,引进新经济、新业态企业;推动园区现有传统产业及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同时,疫情将进一步提升大众消费观念,医疗、大健康产业将得到新的发展空间;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需求催生智能化、智慧化领域发展机会;电商为代表的新经济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将是我国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产业园区将向智能化、生态化升级
本次疫情的过程,将倒逼园区重新审视配套服务的重要性,在园区中生鲜电商、无人便利店、同城物流、机器人配送车等的服务能力建设,都将影响未来企业的入驻选择。同时,产业园对于流行病监测系统上线也许会成为国家对公共建筑的常态化要求,涉及到中央空调的过滤升级、无接触测温设备、大数据分析系统、配套食堂与零售等无人化等,将会集成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协同以满足全新的应用场景。
在产业园区发展形态上,在园区产业定位、产品规划设计、招商运营方面进行迭代、变革,未来市场产品一定是具有独栋、低密度、高绿化率、高品质智能化楼宇、配套完善的园区和高水准运营能力的园区将受到青睐。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本次疫情将推动园区现有产业进行“整理、优化、升级”,从单一生产型的园区,逐渐规划发展成为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产业培育”转变;未来的产业园区,将会是通过互联网新兴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打造一个智能化的运营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企业资源共享、高效办公、业务管理、合理决策等功能的一体化。
来源:房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