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阎立忠:产业园视角下探索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
http://www.funxun.com房讯网2024/6/27 10:39:00
[提要]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在第二十届中国商业地产投资专业展览会暨第六届中国商业地产品牌价值论坛上,英策产业咨询机构首席产业园区顾问阎立忠就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及发挥产业园区的集群功能发表了演讲,提出了重要观点: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在第二十届中国商业地产投资专业展览会暨第六届中国商业地产品牌价值论坛上,英策产业咨询机构首席产业园区顾问阎立忠就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及发挥产业园区的集群功能发表了演讲,提出了重要观点:

  区域竞争发展是城市群之间的"打群架",京津冀优劣势均明显

  从全国范畴看,我国的城市群多达20个,其中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五个城市群,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中国城市群的三巨头,三个城市群占全国经济总量超过40%,珠三角城市群又演化为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论及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竞争,经常会利用卫星灯光图、光污染地图、红外线感应图来评说城市群协同发展态势,就如这些图所呈现,中国三大城市群中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中的城市亮度、热度比较均衡且已经连成片,而京津冀区域只有两个特别亮、特别热的北京和天津,其他城市相对黯然也没有连城片,由此有了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发展比较均衡、城市协同性较高的评价,这些图的确显现了问题,当然也并不完全。三大城市群的国内生产总值目前排位顺序是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京津冀在2012年前后占比达到了高峰。

  区域竞争发展、城市群发展比拼的是集群竞争模式,或者说"打群架"逻辑,显然长三角、珠三角的各个城市协同发展、共同壮大态势强于京津冀,天津国内生产总值由早先的全国第5、6到如今跌出了前10,而河北省经济发展一直处在转型升级的路上,一股独大的北京不可能撑起城市群体间的大PK。京津冀自身的优势、劣势均很明显,首都北京科研实力雄厚、人才优势明显,拥有国内最多的顶尖高校、全国1/3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密度全国之最、科技贡献率全国最高;劣势是京津冀的中心化倾向十分严重、市场化程度不高、分工协作机制不畅、央企和国企众多而民营活力低等等。只有化解劣势问题,充分发挥优势,找到关键抓手,才可能切实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助推区域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园区兴、产业兴、区域兴--产业园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抓手

  众所周知,产业园区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作用巨大。苏州这些年的强势发展,苏州工业园居功至伟;武汉的发展后劲来源于光谷;上海重塑高科技产业得益于张江高新区对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前瞻积淀;深圳南山粤海街道光鲜耀眼的背后,是区内科技园区诞生的那些巨擘企业;北京798 艺术街区的创意兴起,不仅成就了北京朝阳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还带动了全国城市更新、老厂房改建文创园的热潮……苏州工业园当初是代替了天津泰达占据了中国经开区的头把交椅,而天津泰达经开区地位的下降也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天津工业、经济的式微。观察京津冀区域,北京中关村及一区多园的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园等代表了北京科技与新兴产业的高度与地位,成为了标杆示范园区;两周前在为北京国企做园区战略规划咨询的过程中与中关村软件园的运营团队再次进行了交流,软件园这片被称为"后厂村"的土地,1平方公里能够创造的产值高达1831亿元。而在津冀地区却难现具有强大影响力和产业带动性的专业化园区。作为一个园区从业者、践行者,我一直认为和强调"园区兴,则产业兴、区域兴!

  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是"政产学研金"资源汇集的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实践的集聚地,以产业园区为抓手,全力推进产业协同、科研协同、服务协同、经济协同,势必加速区域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共赢发展。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独角兽最多、科技贡献率最高的产业园区或者称产业集聚区,不仅在北京是一区多园模式,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陆续在天津、河北多地共建产业园,包括中关村滨海科技园、京津中关村(宝坻)科技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邯郸中关村信息谷、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等,其中京津中关村(宝坻)科技城是中关村发展集团在京外首个重资产投资的项目。这些区域协同共建的产业园遵循"共营、共建、共享"的理念与模式,已经成为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的重大引擎,产业带动性越来越显现。

  京津冀产业园协同共进,从角色定位到生态营造

  经济形势、产业热点、市场需求都在不断变化,基于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发展特征,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首先表现在产业园区的协同发展。产业园区的协同发展须要瞄准、做好三件事,第一做好产业锚定,第二做好产业集群,第三做好产业生态。

  先说产业锚定,国家为京津冀三区的定位是很明确的,北京是知识创新型城市,天津是制造加工型城市,河北是资源生产型区域,各城市产业园区的产业规划定位必须基于城市/城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特色来做产业集群和产业提升。再说产业集群也就是产业招商运营,各个城市的产业园要围绕产业链群推进招商和运营,达成招商运营一体化,一方面实现新兴产业、优质企业的集聚发展和孵化培育,一方面形成园区资产管理与资本经营的贯穿结合。最后说说产业生态,营造产业生态就是打造园区持续发展体系,重点围绕产城融合、差异竞争策略和营商环境来做,在成就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同时达成产城园区的安居乐业及可持续发展。曾经的天津滨海新区在工业生产和海港物流为主导的海岸区域规划定位做金融示范区和总部聚集区,定位与所在区域的原有基础存在违和,造成了区域发展的乏力。之后,天津以治理"散乱污"为目标,短期内关闭2万多家企业和上百家工业园区,立意目的可以理解,但反思一下是不是做好了充分的产业疏解?一个工业制造为本的城市短瞬砍掉如此数量规模的中小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砍掉的不只是企业和园区,恐怕还有外界的投资信心与关注度。

  产业协同发展必须考虑城市协同,北京支持张家口怀来大数据产业基地;北京地铁车厢由具有地缘优势和机车生产基础的河北保定来制造;河北河间组建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天津市705家企业纳入京津冀"六链五群"建设图谱……这些都在提示京津冀城市群的角色扮演与良性互动。这当中,还必须强化飞地园区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两项重要工作。飞地园区作为富帮穷、大帮小的产业转移模式,不只限于强大的中关村在京外营建飞地园区,北京其他的一些示范园区甚至天津个别特色园区都应该鼓励在河北省相关城市建设运营专业化园区,加速城市协同发展,助推企业异地化扩展经营。与此同时,"北京研发、津冀制造""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正从概念口号逐渐变为现实且在不断夯实做强。据有关信息,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业已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科创中心、技术辐射中心。本人在京津冀都工作过、操盘过产业园及孵化器的建设运营,深感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对区域协同发展和助力园区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作用,也曾经尝试科技成果对接、技术诊断与技术服务等工作落位于产业园区,力求有效推进中小企业成长。但这些工作需要园区运营方耐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开展信息调研、项目对接、政策扶植、资源整合协调等基础工作,这些工作见到实效也需要一定时间周期。不管怎样,科技成果转化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长远发展都是一条至关重要的出路。

  燕赵之地向来不缺传奇故事,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定要"重政绩更重实际,绘蓝图且绘到底!

  产业园区推进产业协同,产业协同成就京津冀!



关于房讯-媒体报道-加盟房讯-友情链接-联系方式
房讯网 版权所有 2009-2022
采编中心:010-87768660 技术支持:010-87769770